性格障礙症,也稱為人格障礙,是指個體在認知、情感、人際關係及行為控制等方面表現出持久且顯著的模式偏離正常,導致其社會功能受損或主觀痛苦。這種偏離通常是長期的,始於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並在多個情境中持續存在。
人格障礙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包括偏執型、分裂樣型、分裂型、反社會型、邊緣型、表演型、自戀型、迴避型、依賴型和強迫型等。每種類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狀和行為模式。
偏執型人格障礙:表現為對他人普遍不信任和猜疑,常常誤解他人的動機為惡意。
分裂樣型人格障礙:表現為情感淡漠,對社交關係缺乏興趣,常獨來獨往。
分裂型人格障礙:表現為古怪的思維、言語和行為,以及不尋常的信念或幻覺。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表現為無視他人權利,常常違法、欺騙和操縱他人。
邊緣型人格障礙:表現為情緒不穩定、自我形象混亂、強烈的人際關係衝突和自傷行為。
表演型人格障礙:表現為過度情緒化和尋求注意,常通過誇張的行為和言語吸引他人關注。
自戀型人格障礙:表現為自我中心、需要過度讚美和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
迴避型人格障礙:表現為社交抑制、自我感覺不足和對負面評價極度敏感。
依賴型人格障礙:表現為過度依賴他人,害怕分離和難以獨立做出決定。
強迫型人格障礙:表現為過度追求完美、控制欲強和僵化的思維模式。
人格障礙的治療通常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CBT)、辯證行為療法(DBT)等可以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不健康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藥物治療主要用於緩解伴隨的焦慮、抑鬱等症狀。
由於人格障礙的複雜性和長期性,治療過程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且需要患者和家屬的積極配合。早期識別和干預對於改善預後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