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改變理論是心理學中探討個體如何形成、維持或改變其態度的理論框架。態度通常被定義為個體對特定對象(如人、事件、物品或觀念)的持久性評價傾向,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組成部分。態度改變理論旨在解釋影響態度形成和改變的因素及過程。以下是幾種主要的態度改變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由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認為當個體同時持有兩種或以上相互矛盾的認知(如信念、態度或行為)時,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感(即認知失調)。為了減少這種不適,個體會傾向於改變其中一種認知或行為,以恢復內部一致性。例如,當一個人吸菸但知道吸菸有害健康時,可能會通過改變對吸菸的態度(如認為吸菸的危害被誇大)來緩解認知失調。
說服的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
由佩蒂和卡喬波(Petty & Cacioppo)提出,該模型將態度改變分為兩種路徑:中央路徑和邊緣路徑。中央路徑涉及個體對信息的深度加工和邏輯分析,通常發生在個體對信息高度關注且具備相關認知能力時。邊緣路徑則依賴於外部線索(如信息來源的可信度或吸引力),通常發生在個體對信息關注度較低時。通過中央路徑形成的態度更持久且更具抵抗力。
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
由謝里夫(Sherif)等人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在接收到新信息時會將其與現有態度進行比較,並將其歸類為接受區、拒絕區或中立區。如果新信息落在接受區內,態度更容易改變;如果落在拒絕區內,則態度更可能被強化而非改變。該理論強調了態度改變的漸進性和個體差異。
態度接種理論(Attitude Inoculation Theory)
由麥奎爾(McGuire)提出,該理論借用醫學中的「接種」概念,認為通過預先接觸弱化的對立觀點,可以增強個體對後續更強對立觀點的抵抗力。例如,通過讓個體接觸輕微的反對意見,可以使其對後續更強烈的反對意見產生免疫力,從而保護原有態度。
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
由海德(Heider)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傾向於在認知系統中保持平衡狀態。當個體、他人和態度對象之間的關係不平衡時,個體會通過改變態度或行為來恢復平衡。例如,如果一個人喜歡某位名人(個體-他人關係),但該名人支持一種他不認同的觀點(他人-態度對象關係),他可能會通過改變對該名人的態度來恢復平衡。
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解釋了態度改變的心理機制,廣泛套用於廣告、政治宣傳、健康教育等領域,幫助理解和設計有效的態度改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