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標理論(Achievement Goal Theory)是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主要探討個體在學習或任務完成過程中所追求的目標類型及其對動機、行為和表現的影響。該理論由Dweck、Nicholls等學者提出,並在後續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成就目標理論的核心在於區分個體在學習或任務中所追求的目標類型,主要包括兩大類:掌握目標(Mastery Goals)和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s)。這兩類目標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子類型。
掌握目標強調個體對任務本身的興趣和內在動機,關注的是通過學習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知識水平。持有掌握目標的個體通常表現出以下特點:
掌握目標通常與更高的學習投入、更強的持久性以及更好的學業表現相關。
表現目標則關注個體在他人眼中的表現,強調通過完成任務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被他人認為無能。表現目標可以進一步分為:
表現目標通常與較高的焦慮水平、對失敗的恐懼以及較低的學習持久性相關,尤其是在表現迴避目標的情況下。
成就目標理論對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成就目標理論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研究,並不斷擴展和深化。例如,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多重目標理論,認為個體可以同時追求掌握目標和表現目標,且不同目標的組合可能對學習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
總之,成就目標理論為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行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同時也為教育實踐提供了有益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