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皮症,又稱皮膚搔抓症或皮膚搔抓障礙,是一種心理障礙,表現為反覆搔抓、摳挖或剝脫自己的皮膚,導致皮膚損傷甚至感染。這種行為通常與焦慮、壓力或其他情緒困擾有關,患者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
主要特徵
- 反覆搔抓:患者會不自覺地反覆搔抓或摳挖皮膚,即使皮膚已經受損。
- 皮膚損傷:長期搔抓會導致皮膚破損、疤痕、感染等問題。
- 情緒關聯:這種行為通常與焦慮、壓力、無聊或強迫傾向有關。
- 難以控制:儘管患者意識到這種行為有害,但仍難以停止。
心理成因
- 焦慮與壓力:許多患者在情緒緊張或壓力大時更容易出現搔抓行為。
- 強迫傾向:摳皮症可能與強迫症(OCD)相關,表現為一種強迫性行為。
- 自我安撫:搔抓行為可能是一種自我安撫的方式,幫助患者緩解內心的不適。
- 完美主義傾向:有些患者對皮膚上的瑕疵(如粉刺、疙瘩)過於關注,試圖通過搔抓來「修復」這些瑕疵。
治療方法
-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患者識別並改變導致搔抓行為的思維模式。
- 習慣逆轉訓練:通過替代行為(如握拳或捏壓力球)來減少搔抓衝動。
- 正念療法:提高患者對自身行為的覺察,幫助其更好地控制衝動。
-
藥物治療:
- 抗抑鬱藥(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能對緩解焦慮和強迫症狀有效。
- 抗焦慮藥物也可用於短期緩解症狀。
-
皮膚護理:
- 使用保濕霜或藥膏修復受損皮膚。
- 避免刺激性護膚品,減少皮膚不適。
-
生活方式調整:
- 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運動。
- 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疲勞。
如何幫助身邊患者
- 理解與支持:避免批評或指責,理解這種行為是心理困擾的表現。
- 鼓勵就醫:建議患者尋求心理醫生或皮膚科醫生的幫助。
- 提供替代行為:幫助患者找到替代搔抓的健康行為,如捏壓力球或畫畫。
摳皮症雖然可能對生活造成困擾,但通過適當的治療和支持,患者可以逐漸改善症狀,恢復健康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