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坎特心理學(Schachter's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斯坎特(Stanley Schachter)與傑羅姆·辛格(Jerome Singer)在1962年共同提出的一種情緒理論,也被稱為「情緒的雙因素理論」或「情緒的二因素理論」。該理論試圖解釋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並強調生理喚醒和認知解釋在情緒體驗中的相互作用。
斯坎特心理學認為,情緒的產生需要兩個關鍵因素:
根據這一理論,情緒並不是單純由生理反應決定的,而是個體通過對生理喚醒的認知解釋來賦予其意義。例如,當一個人感到心跳加速時,他可能會根據周圍環境將其解釋為「緊張」或「興奮」,從而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
斯坎特和辛格通過一系列實驗驗證了這一理論。其中最著名的是「腎上腺素實驗」:
這一實驗表明,相同的生理喚醒可以被解釋為不同的情緒,具體取決於個體對情境的認知評估。
斯坎特心理學為情緒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強調情緒體驗不僅依賴於生理反應,還依賴於個體的認知過程。這一理論對後來的情緒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情緒與認知關係的探討方面。
儘管斯坎特心理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評:
儘管如此,斯坎特心理學仍然是情緒研究領域的重要里程碑,為理解情緒的本質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