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巴比倫人。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巴比倫人開始將天空中的星星劃分為不同的區域,並賦予它們神話和宗教意義。他們將天空劃分為12個區域,每個區域對應一個星座,這就是黃道十二宮的起源。
後來,古希臘人繼承了巴比倫人的星座系統,並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概念。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公元2世紀編寫的《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詳細記錄了48個星座的名稱和位置,這些星座後來成為了西方天文學的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星座的概念逐漸傳播到其他文化中,如印度、中國和阿拉伯世界,每個文化都根據自己的傳統和信仰對星座進行了不同的解釋和命名。現代天文學中,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在1922年正式確定了88個星座的邊界和名稱,這些星座至今仍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