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克(Robert Zajonc)在1960年代提出。該理論指出,個體對某一刺激的熟悉度越高,對其的偏好程度也會隨之增加。換句話說,反覆接觸某一事物或人,會讓人對其產生好感,即使最初對其並無特殊情感。
扎榮克的研究通過實驗證明,即使個體對某一刺激沒有明確的記憶或認知,反覆接觸仍能顯著增加對其的偏好。例如,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反覆展示一系列陌生符號,結果顯示他們對出現頻率較高的符號表現出更強的偏好。
儘管曝光效應在許多場景中有效,但它並非萬能。過度曝光可能導致「審美疲勞」或反感。此外,如果初始刺激本身帶有負面情感,反覆接觸可能會強化負面情緒。
總之,曝光效應揭示了人類心理中對熟悉事物的偏好傾向,這一現象在日常生活、商業和社會互動中具有廣泛的套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