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時的心理發展通常被分為五個階段,這一理論由瑞士裔美國精神科醫生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她在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首次闡述了這一模型,被稱為「庫伯勒-羅斯模型」或「死亡五階段理論」。以下是這五個階段的簡要描述:
否認(Denial)
在這一階段,個體通常會拒絕接受即將死亡的事實。他們可能會認為診斷有誤,或者試圖逃避現實。這種否認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幫助個體在面對巨大的心理衝擊時暫時緩解痛苦。
憤怒(Anger)
當否認無法持續時,個體可能會感到憤怒。這種憤怒可能針對醫生、家人、朋友,甚至是命運本身。他們會質問「為什麼是我?」並感到不公平或無助。
討價還價(Bargaining)
在這一階段,個體可能會試圖與命運或更高的力量進行「交易」,希望通過某種方式延長生命或改變結果。例如,他們可能會祈禱或承諾改變生活方式,以換取更多的時間。
抑鬱(Depression)
當意識到死亡不可避免時,個體可能會陷入深深的悲傷和抑鬱中。他們可能會感到絕望、無助,並對即將失去的一切感到痛苦。這一階段的抑鬱是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正常反應。
接受(Acceptance)
在最後一個階段,個體逐漸接受死亡的事實。他們可能會感到平靜,並開始為死亡做準備。此時,他們可能會回顧自己的人生,與親人和解,並找到內心的安寧。
需要注意的是,這五個階段並非線性發展,個體可能會在不同階段之間來回波動,甚至跳過某些階段。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特的,這一模型只是提供了一個理解死亡心理過程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