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學派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德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和莫里斯·拉扎魯斯(Moritz Lazarus)等。該學派的核心觀點是,心理學不僅要研究個體的心理過程,還應關注群體(如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
民族心理學派試圖通過研究語言、神話、宗教、習俗等文化現象,揭示不同民族的心理結構及其文化背景對心理發展的影響。馮特在其晚年的研究中,特彆強調了對「民族靈魂」(Volksseele)的探討,認為民族心理是集體經驗的產物,反映了特定群體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環境。
這一學派對後來的文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人類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研究文化與心理的互動關係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然而,隨著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不斷演進,民族心理學派的影響力逐漸減弱,但其對文化心理學的貢獻仍被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