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心理學通常指的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所提出或研究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津巴多最為人所知的貢獻是1971年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這一實驗揭示了情境對個體行為的強大影響,特別是在權威和角色扮演的情境下,普通人也可能表現出極端的行為。
除了監獄實驗,津巴多還對時間觀念、羞怯、英雄主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了「時間觀念理論」(Time Perspective Theory),認為個體對時間的態度和觀念會影響其決策、行為和幸福感。津巴多將時間觀念分為五種類型:過去消極、過去積極、現在宿命、現在享樂和未來導向,每種類型都與個體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相關。
津巴多的研究不僅對心理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教育、管理、社會政策等多個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他的著作《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詳細探討了人性中的善惡轉換機制,進一步揭示了環境和社會結構對人類行為的塑造作用。
總體而言,津巴多的心理學研究強調了情境、環境和社會因素對個體心理和行為的深刻影響,提醒我們在理解人類行為時需要綜合考慮內外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