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在研究中關注了受害者的多種心理特徵及其後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許多犯罪受害者會經歷創傷後應激障礙,表現為反覆的噩夢、閃回、情緒痳木、易怒和高度警覺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受害者的日常生活。
焦慮和抑鬱:受害者常常會經歷高度的焦慮和抑鬱情緒。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絕望,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這些情緒反應可能源於對犯罪事件的持續恐懼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自我責備和內疚:一些受害者會對自己在犯罪事件中的行為或反應感到內疚,認為如果自己當時做得不同,可能就能避免受害。這種自我責備會加劇他們的心理痛苦,並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和自尊。
社交退縮和孤立:受害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次受害或感到羞恥而選擇遠離社交活動。這種社交退縮會導致他們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疏遠,進一步加劇孤獨感和抑鬱情緒。
信任感的喪失:犯罪行為,尤其是涉及背叛或欺騙的犯罪,會導致受害者對他人的信任感嚴重受損。他們可能會變得多疑,難以建立新的關係,甚至對親密關係產生恐懼。
身體症狀:心理創傷也會引發身體上的症狀,如頭痛、胃痛、失眠和疲勞等。這些身體症狀往往與心理壓力密切相關,進一步影響受害者的生活質量。
應對策略的差異:不同的受害者會採用不同的應對策略來應對犯罪帶來的心理影響。有些人可能會選擇積極尋求幫助和支持,而另一些人則可能通過逃避、否認或濫用藥物來應對痛苦。
犯罪心理學通過研究這些心理特徵和後果,旨在幫助受害者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他們的情緒反應,並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預和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