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心理學(Ecological 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個體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強調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的動態互動。它起源於20世紀中期,由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等人提出,旨在探討人類如何感知、適應和作用於其周圍環境。
生態心理學的核心觀點是,行為和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作用的。與傳統的心理學不同,生態心理學不僅關注個體內部的心理過程,還強調外部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例如,吉布森提出的「可供性」(Affordance)理論認為,環境中的物體和行為機會(如椅子可供坐、門可供開)直接影響個體的感知和行為。
生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生態心理學的套用範圍也很廣泛,例如在城市規劃、教育、健康心理學和環境保護等領域都有重要貢獻。通過理解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生態心理學為改善生活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