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幸福、優勢和潛能的科學,旨在幫助人們實現更好的生活質量。它由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等學者在20世紀末提出,作為對傳統心理學過度關注心理疾病和問題的補充。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包括幸福感、意義感、樂觀、韌性、感恩、心流體驗等。
幸福感(Well-being):積極心理學強調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包括情感上的愉悅感和生活滿意度。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模型包括五個關鍵要素: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關係(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
心流(Flow):由契克森米哈伊提出,指個體在完全投入某項活動時感受到的高度專注和滿足感。心流體驗常出現在挑戰與技能相匹配的情境中。
韌性(Resilience):研究個體如何從逆境中恢復並成長。韌性不僅是應對壓力的能力,還包括在困難中找到意義和機會的能力。
感恩(Gratitude):感恩被證明與更高的幸福感和更低的抑鬱症狀相關。積極心理學鼓勵人們培養感恩的習慣,以增強心理健康。
樂觀(Optimism):樂觀是一種對未來抱有積極預期的心理傾向。研究表明,樂觀者往往更健康、更成功,且更能應對壓力。
儘管積極心理學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也面臨一些批評。例如,有人指出其過度強調積極情緒可能忽視了個體在困境中的真實感受。此外,積極心理學的某些概念(如幸福感和意義感)具有文化依賴性,可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不同的效果。
總的來說,當代積極心理學為理解人類心理的積極面提供了重要視角,並在多個領域展現了其套用價值。通過進一步研究和實踐,它有望為更多人帶來幸福與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