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坎效應(Foot-in-the-Door Effect)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弗里德曼和弗雷澤(Freedman & Fraser)在1966年提出。該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接受了一個較小的請求後,更容易接受後續更大的請求。這種現象揭示了人們在行為決策中的一致性傾向。
登門坎效應的核心在於「一致性原則」。人們傾向於保持自己的態度、行為和自我形象的一致性。當個體同意了一個小請求後,他們的自我認知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一個樂於助人或願意合作的人。為了保持這種一致性,他們更有可能接受後續更大的請求。
弗里德曼和弗雷澤的經典實驗中,研究者首先請求居民在窗戶上貼一個小標誌(小請求),隨後再請求他們在院子裡放置一個較大的廣告牌(大請求)。結果顯示,那些先接受了小請求的居民,後續接受大請求的比例顯著高於直接面對大請求的群體。
儘管登門坎效應在實驗中得到了驗證,但也有學者指出,其效果可能受到情境、請求內容和個體動機的複雜影響。此外,過度使用這一策略可能導致反感和牴觸,尤其是在請求顯得過於功利時。
登門坎效應揭示了人類行為中的一致性傾向,為理解和預測社會行為提供了重要視角。然而,其套用需謹慎,避免濫用或引發負面情緒。通過合理利用這一效應,可以在社會互動中實現更有效的溝通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