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賴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主要探討人際關係中的互動和依賴關係。該理論由Harold Kelley和John Thibaut在20世紀中期提出,旨在解釋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決策過程以及關係動態。
核心概念
- 相互依賴:指個體在關係中相互影響和依賴的程度。關係中的雙方通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求,並共同決定關係的走向。
- 結果矩陣:描述關係中雙方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選擇及其結果。通過分析結果矩陣,可以預測關係中的行為模式。
- 比較水平(Comparison Level, CL):個體對關係中可能獲得的收益或成本的期望值。如果實際結果高於CL,個體會感到滿意;反之則會感到不滿。
- 替代比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 CLalt):個體對替代關係或獨立生活的評估。如果當前關係的結果低於CLalt,個體可能會選擇結束關係。
理論套用
相互依賴理論廣泛套用於親密關係、友誼、家庭關係以及職場關係的研究中。它幫助解釋:
- 為什麼人們會選擇維持或結束一段關係。
- 關係中權力動態的變化。
- 如何通過調整互動模式改善關係質量。
重要性
相互依賴理論強調關係的動態性和互動性,為理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提供了重要框架。它不僅關注個體的行為,還關注關係中雙方的共同影響,從而為改善人際關係提供了理論基礎。
通過這一理論,心理學家和諮詢師能夠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關係中的問題,並提供有效的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