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Effect)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弗里德曼(Jonathan L. Freedman)和弗雷澤(Scott C. Fraser)於1966年提出。該效應描述了人們在答應一個較小的請求後,更容易接受一個較大的請求的現象。這種現象反映了人們在行為一致性上的心理傾向。
弗里德曼和弗雷澤的經典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向一組家庭主婦提出一個小的請求:讓她們在窗戶上貼一張關於安全駕駛的小標語。由於這個請求非常簡單,大多數人都同意了。幾天後,研究人員再次聯繫這些家庭主婦,提出一個更大的請求:在她們的前院放置一個巨大的、影響美觀的「安全駕駛」廣告牌。結果顯示,那些之前同意貼小標語的家庭主婦,更願意接受這個更大的請求,而對照組(未接受過小請求的群體)則大多拒絕。
登門檻效應的心理機制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登門檻效應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例如:
登門檻效應揭示了人們在行為決策中的一致性傾向,並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來影響他人行為。通過先提出小請求,再逐步提出更大的請求,可以顯著提高他人接受請求的可能性。這一效應不僅在心理學研究中有重要意義,也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