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中的從眾(Conformity)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改變自己的行為、態度或信念,以符合群體的期望或規範。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並且在許多情況下,從眾行為被視為一種社會適應機制,有助於維持群體的和諧與穩定。
從眾行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規範性從眾(Normative Conformity)和信息性從眾(Informational Conformity)。
規範性從眾:這是指個體為了獲得群體的接納或避免被排斥,而選擇與群體保持一致。這種從眾行為通常與個體的社交需求有關,因為人們往往希望被他人喜歡和接受。例如,在一個會議中,即使某個人不同意多數人的意見,他可能會選擇保持沉默或附和,以避免與他人產生衝突。
信息性從眾:這是指個體在面對不確定性或缺乏足夠信息的情況下,依賴群體的判斷來做出決定。這種從眾行為通常發生在個體認為群體成員比自己更有知識或經驗的情況下。例如,當一個人對某個問題不太了解時,他可能會選擇相信多數人的意見,因為他認為群體的判斷更有可能正確。
從眾行為的經典實驗之一是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的線段判斷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判斷幾條線段的長度是否相同。實驗中,大多數參與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同謀」,他們故意給出錯誤的答案。結果顯示,許多真正的參與者在面對群體的錯誤答案時,也會選擇從眾,即使他們的直覺告訴他們答案是錯誤的。
從眾行為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有助於社會和諧,但也可能導致不良後果,例如群體思維(Groupthink),即群體成員為了維持一致性而忽略了批判性思考,從而導致錯誤的決策。因此,理解從眾行為的機制及其影響,對於促進健康的群體互動和決策過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