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中的態度改變是指個體對某一對象(如人、事、物或觀念)的評價、情感傾向或行為傾向發生變化的過程。態度改變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涉及個體如何形成、維持或改變其態度。以下是態度改變的主要理論和影響因素: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由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認為當個體的態度與行為不一致時,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感(認知失調),從而促使個體改變態度以減少這種不適感。例如,如果一個人明知吸菸有害健康卻仍然吸菸,他可能會通過改變對吸菸的態度(如認為吸菸的危害被誇大)來減少認知失調。
說服的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
該模型由佩蒂和卡西奧普(Petty & Cacioppo)提出,將態度改變分為兩條路徑:
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
該理論認為,個體對某一議題的態度是基於其已有的立場來判斷的。當新信息與個體的已有立場接近時,更容易被接受;反之,則容易被拒絕。態度改變的程度取決於信息與個體已有立場的差距。
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
由海德(Fritz Heider)提出,認為個體傾向於在認知系統中保持平衡。當個體對某對象的態度與相關他人的態度不一致時,會產生不平衡感,從而促使態度改變以恢復平衡。
態度改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多個層面。理解態度改變的機制有助於在個人和社會層面推動積極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