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模型是研究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為、情感和思維模式的框架。這些模型幫助解釋人們如何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以及個體如何影響社會。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社會心理學模型:
歸因理論:由海德(Heider)提出,後來由凱利(Kelley)等人發展。該理論探討人們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主要分為內部歸因(如性格、能力)和外部歸因(如情境、環境)。
社會認知理論:由班杜拉(Bandura)提出,強調觀察學習和模仿在行為形成中的作用。該理論認為,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後果來學習社會行為。
社會比較理論:由費斯廷格(Festinger)提出,認為人們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觀點。這種比較可以是向上的(與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或向下的(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
認知失調理論:也由費斯廷格提出,探討當個體的信念、態度或行為之間存在矛盾時,如何通過改變其中一方來減少心理不適。
社會認同理論:由塔菲爾(Tajfel)和特納(Turner)提出,認為個體通過將自己歸類為某個社會群體來獲得自我認同和自尊。這種認同會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
計畫行為理論:由阿耶茲(Ajzen)提出,認為行為意向是預測行為的最佳指標,而意向又受到態度、主觀規範和感知行為控制的影響。
社會影響理論:探討他人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為、態度和信念。包括從眾、服從和權威影響等現象。
這些模型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在社會中的行為,還為干預和改變行為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