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為、思想與情感的科學。以下是社會心理學的重點整理:
1. 社會認知
- 社會知覺:個體如何感知和解釋他人的行為,包括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歸因理論。
- 歸因理論:探討人們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分為內在歸因(性格)和外在歸因(情境)。
- 認知失調:當個體的信念與行為不一致時,會產生心理不適,進而改變信念或行為以恢復平衡。
2. 社會影響
- 從眾行為: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態度以符合群體規範,如Asch的線段實驗。
- 服從權威:個體在權威人物的指示下執行行為,如Milgram的電擊實驗。
- 社會助長與社會懈怠:他人在場可能提高個體表現(社會助長)或降低努力(社會懈怠)。
3. 態度與行為
- 態度形成與改變:態度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組成,可透過說服、社會學習等途徑改變。
- 認知失調與態度改變:當行為與態度不一致時,個體可能改變態度以減少失調。
- 行為影響態度:行為可以反過來影響態度,如腳在門檻技巧和角色扮演。
4. 群體行為
- 群體動力學:探討群體內的互動與決策過程,如群體極化和群體思維。
- 社會認同理論:個體透過群體成員身份來定義自我,並傾向於內群體偏見和外群體歧視。
- 去個人化:在群體中,個體可能失去自我意識,導致行為更為極端或不受約束。
5. 人際關係
- 吸引力與親密關係:探討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如相似性、接近性和互惠性。
- 愛情理論:如Sternberg的愛情三角理論,將愛情分為親密、激情和承諾三個成分。
- 社會交換理論:人際關係基於成本與收益的評估,個體傾向於追求最大利益。
6. 偏見與歧視
- 偏見的形成與維持:偏見是一種對特定群體的負面態度,可能源於社會學習、刻板印象或競爭。
- 減少偏見的方法:如接觸假說,增加與外群體的接觸可以減少偏見。
7. 親社會行為與攻擊行為
- 親社會行為:如助人行為,受同理心、社會規範和情境因素影響。
- 攻擊行為:探討攻擊的成因,如挫折-攻擊假說、社會學習理論和生物學因素。
8. 文化與社會心理學
- 文化差異:不同文化對個體的社會行為、認知和情感有顯著影響,如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
- 跨文化研究:比較不同文化下的社會心理現象,揭示文化對心理過程的影響。
9. 應用社會心理學
- 健康心理學:探討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如社會支持與壓力管理。
- 環境心理學:研究人與環境的互動,如擁擠、噪音對行為的影響。
- 組織心理學:探討工作環境中的社會心理現象,如領導風格、團隊合作與組織文化。
這些重點涵蓋了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與理論,有助於理解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為與心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