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輸血時,Rh血型系統尚未被發現,因此不會考慮Rh血型的分歧。Rh血型系統是在1940年由卡爾·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和亞歷山大·維納(Alexander Wiener)在研究恆河猴(Rhesus monkey)的血液時發現的,因此得名Rh血型。
早期的輸血實踐主要基於ABO血型系統,這是由卡爾·蘭德施泰納在1900年發現的。ABO血型系統將人類的血液分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種類型。在ABO血型系統被發現之前,輸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醫生並不知道血型的存在,輸血反應和死亡事件時有發生。
Rh血型系統的發現進一步提高了輸血的安全性。Rh血型系統主要關注的是Rh因子,即紅細胞表面是否存在D抗原。如果一個人的紅細胞上有D抗原,那麼他就是Rh陽性(Rh+);如果沒有,就是Rh陰性(Rh-)。Rh血型的不匹配同樣會導致輸血反應,尤其是在Rh陰性的人接受Rh陽性血液時,可能會產生抗體,導致嚴重的免疫反應。
因此,在第一次輸血時,醫生只會考慮ABO血型的匹配問題,而不會考慮Rh血型的分歧。隨著醫學的進步和Rh血型系統的發現,現代輸血實踐已經將Rh血型的匹配作為標準程式之一,以確保輸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