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自問世以來,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成就吸引了無數讀者。然而,這部作品並非完整傳世,僅存前八十回為曹雪芹原作,後四十回由高鶚續寫。因此,關於《紅樓夢》的結局和未解之謎,引發了後世學者和讀者的廣泛探討,形成了所謂的「紅樓疑案」與「探佚」研究。
「紅樓疑案」主要圍繞《紅樓夢》中未解的情節、人物命運以及作者創作意圖展開。例如,賈寶玉最終的命運如何?林黛玉是否真的病逝?薛寶釵的結局是否如高鶚所寫?這些問題在原著中並未明確交代,成為讀者和研究者爭論的焦點。此外,書中還有許多隱晦的線索和伏筆,如「太虛幻境」的寓意、金陵十二釵的命運判詞等,也為「紅樓疑案」增添了神秘色彩。
「探佚」則是指通過現有文本和史料,推測曹雪芹原作中可能的情節發展。由於《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缺失,許多學者試圖從脂硯齋評本、清代筆記以及曹雪芹的生平資料中尋找線索,還原作者的原意。例如,脂硯齋評本中提到的一些情節與高鶚續書不符,這使得研究者推測曹雪芹的原作結局可能與高鶚版本大相逕庭。
在「探佚」研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張愛玲的《紅樓夢魘》。她通過對文本的細緻分析,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認為高鶚續書在某些情節上違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例如,她認為賈寶玉最終的結局應是「懸崖撒手」,即徹底放棄塵世,而非高鶚所寫的「中舉出家」。此外,她還對林黛玉的死因提出了質疑,認為其死因並非單純的疾病,而是與賈府的衰敗密切相關。
總的來說,「紅樓疑案」與「探佚」研究不僅豐富了《紅樓夢》的解讀維度,也為讀者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間。儘管我們無法完全還原曹雪芹的原作,但通過不斷的探討與研究,或許能更接近這部偉大作品的本質與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