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學派心理學,又稱結構主義心理學,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及其學生愛德華·鐵欽納(Edward Titchener)所發展的一種心理學流派。這一學派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分析意識的基本結構來理解心理現象。
結構學派心理學的核心觀點是,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結構,並將其分解為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馮特和鐵欽納認為,通過內省法(introspection),即個體對自身心理過程的觀察和描述,可以揭示這些基本元素。他們將意識分解為感覺(sensations)、情感(feelings)和意象(images)等基本元素,並試圖通過實驗方法來研究這些元素之間的關係。
結構學派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它將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學科。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誌著實驗心理學的誕生。然而,結構學派心理學也因其過於依賴內省法而受到批評,因為內省法的主觀性使得研究結果難以驗證和重複。
隨著時間的推移,結構學派心理學逐漸被其他心理學流派所取代,如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等。儘管如此,結構學派心理學在心理學史上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視,它為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