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1960年代提出。這一理論源於塞利格曼對動物的實驗研究,隨後被廣泛套用於解釋人類行為和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個體在面對無法控制的負面事件時,逐漸形成的一种放棄抵抗、被動接受的心理狀態。即使在情境改變後,個體依然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狀,從而放棄努力。塞利格曼通過電擊實驗發現,當動物反覆經歷無法逃避的電擊後,即使後來有機會逃脫,它們也不會嘗試,而是被動接受痛苦。
塞利格曼的實驗分為三組狗:
實驗結果顯示,第二組的狗在後續實驗中即使有機會逃脫電擊,也不會嘗試。這種現象被塞利格曼稱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理論被廣泛套用於解釋人類的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例如:
習得性無助並非不可逆轉,心理學研究提出了多種干預方法:
習得性無助理論不僅對心理學研究有重要貢獻,也為教育、管理、社會政策等領域提供了理論支持。例如:
習得性無助揭示了環境對個體心理狀態的深遠影響,同時也為心理干預提供了方向。通過理解這一現象,我們可以更好地幫助個體擺脫無助感,重拾對生活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