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竭心理學(Burnout Psychology)是研究個體在長期壓力下,特別是工作環境中,因持續的情緒、心理和生理耗竭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及其影響的學科。耗竭(Burnout)通常表現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赫伯特·弗羅伊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於1970年代提出,並由克里斯蒂娜·馬斯拉克(Christina Maslach)進一步發展。
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個體感到情緒上的極度疲憊,無法再投入情感資源,甚至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也失去熱情。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對他人(如同事、客戶或患者)產生冷漠、疏離的態度,甚至可能表現出消極或諷刺的行為。
個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個體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成就產生懷疑,感到無力和無價值。
耗竭通常與以下因素相關:
耗竭不僅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個人層面:
組織層面:
耗竭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醫療、教育、企業管理等領域,幫助個人和組織識別耗竭的早期信號,並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應對。
耗竭心理學提醒我們關注長期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並強調通過個人調整和組織支持來預防和緩解耗竭。對於現代社會中高壓環境下的工作者來說,理解耗竭的成因和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