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由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理論,強調個體自我(Self)的發展和維持。科胡特認為,自我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部分共同作用以維持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功能。以下是自我心理學中提到的「七個我」的概念:
核心自我(Core Self):這是個體最基本的自我概念,包含了最原始的情感和需求。核心自我是個體在早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互動中形成的,它為個體的自我認同和自尊奠定了基礎。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這是個體對自己理想狀態的想像和追求。理想化自我通常包含了個體希望達到的目標、理想和價值觀,它激勵個體不斷努力以實現自我完善。
鏡映自我(Mirroring Self):這是個體通過他人的反饋和反應來認識自己的過程。鏡映自我強調個體在社會互動中通過他人的認可和讚賞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
孿生自我(Twin Self):這是個體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形成的自我概念。孿生自我強調個體在與他人的相似性和共鳴中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理想化他人(Idealized Other):這是個體對他人理想化的形象和期望。理想化他人通常是個體在早期生活中對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的理想化投射,它影響了個體對他人關係的期望和需求。
鏡映他人(Mirroring Other):這是個體通過他人的反應來確認自己價值和存在感的過程。鏡映他人強調個體在社會互動中通過他人的認可和讚賞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
孿生他人(Twin Other):這是個體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形成的他人概念。孿生他人強調個體在與他人的相似性和共鳴中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這七個「我」共同構成了個體的自我結構,它們相互作用,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自我實現。科胡特認為,當這些自我部分得到適當的滿足和支持時,個體能夠發展出健康的自我認同和自尊;反之,則可能導致心理問題和人際關係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