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由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發展的一種精神分析理論,強調個體的自我(self)在心理健康中的核心作用。科胡特提出了「三個自我對象」(selfobjects)的概念,這些自我對象在個體的心理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是這三個自我對象的簡要說明:
鏡像自我對象(Mirroring Selfobject):
鏡像自我對象是指個體在早期發展中通過他人的反應(如父母或照顧者)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和價值。這種反應通常是讚美、認可和共情,幫助個體形成健康的自尊和自我認同。如果缺乏適當的鏡像反應,個體可能會感到不被重視或不被理解,導致自尊心受損。
理想化自我對象(Idealizing Selfobject):
理想化自我對象是指個體通過與比自己更強大或更有能力的人(如父母或導師)建立聯繫,從中獲得安全感和力量感。這種理想化關係幫助個體內化這些積極特質,形成自我穩定感和目標感。如果理想化過程受阻,個體可能會感到孤立或缺乏方向感。
孿生自我對象(Alter Ego Selfobject):
孿生自我對象是指個體通過與相似的人建立聯繫,感受到歸屬感和認同感。這種關係幫助個體確認自己的獨特性和與他人的相似性,從而增強自我認同。如果缺乏這種關係,個體可能會感到孤獨或與他人疏離。
這三個自我對象在個體的心理發展中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健康的自我結構。如果這些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個體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如自尊心低下、焦慮或抑鬱。自我心理學強調通過治療關係中的共情和理解,幫助個體修復這些缺失的自我對象需求,從而促進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