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由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一種精神分析理論和方法。科胡特最初是傳統精神分析的追隨者,但在臨床實踐中,他發現傳統理論無法完全解釋某些心理現象,特別是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心理結構。基於這些觀察,他提出了自體心理學的理論框架。
自體(Self):
自體是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個體對自我的一種內在體驗和感知。科胡特認為,自體是一個動態的心理結構,其發展依賴於早期的關係經驗。
自體客體(Selfobject):
自體客體是指個體在心理上將他人體驗為自體的一部分,並依賴這些關係來維持自體的穩定性和完整性。自體客體功能包括鏡像(mirroring)、理想化(idealizing)和孿生(twinship)三種類型。
自戀(Narcissism):
科胡特認為自戀是一種正常的發展需求,而非病態表現。健康的自戀是自體發展的基礎,而病態自戀則源於自體客體功能的缺失或失敗。
共情(Empathy):
共情是自體心理學治療的核心技術。科胡特強調,治療師需要通過共情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幫助患者修復自體的缺陷。
科胡特將自體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自體心理學在心理治療中具有廣泛的套用,尤其是在治療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方面。通過共情和自體客體關係的修復,治療師可以幫助患者重建自體的穩定性和完整性。
自體心理學對精神分析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理解自戀和人際關係方面。然而,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評,例如對傳統精神分析理論的偏離以及對生物學因素的忽視。
總的來說,自體心理學為理解人類心理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並在臨床實踐中展現了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