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心理學是由海因茲·科胡特(Heinz Kohut)提出的一種心理分析理論,主要關注個體的自我形成和發展。這一理論的核心包含以下三大概念:
自體(Self):自體是指個體對自身身份、連續性和一致性的內在體驗。科胡特認為,自體是一個核心的心理結構,通過與重要他人的互動逐漸形成和鞏固。自體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功能和幸福感。
自體客體(Selfobject):自體客體是指那些在個體心理發展中起到支持、確認和鏡像作用的外部對象(通常是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自體客體並非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個體為了維持自體穩定性和完整性而內化的心理功能。科胡特將自體客體分為三類:鏡像自體客體(反映個體的需求和價值)、理想化自體客體(提供安全感和力量感)和孿生自體客體(提供歸屬感和相似性)。
自體客體需求(Selfobject Needs):自體客體需求是指個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對自體客體的依賴和需求。這些需求包括被理解、被認可、被支持以及感受到與他人的連線。如果這些需求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滿足,個體的自體將能夠健康發展;如果未能滿足,則可能導致自體的脆弱或缺陷,進而引發心理困擾。
這三大概念共同構成了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框架,幫助理解個體如何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形成健康的自體,並在面對心理困境時如何修復自體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