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精神分析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由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於20世紀70年代創立。它主要關注個體的自我(self)及其發展,強調自我在心理健康中的核心作用。自體心理學在傳統精神分析的基礎上,對自我結構、自戀和人際關係提出了新的理解。
自體(Self)
自體是指個體對自身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包括自我認同、自我價值感和自我連續性。科胡特認為,自體是心理健康的中心,其發展依賴於早期與他人的互動。
自戀(Narcissism)
科胡特重新定義了自戀,認為自戀是一種正常的發展需求,而非病態表現。健康的自戀是自我發展的基礎,而病態的自戀則是由於早期自體客體(selfobject)關係的失敗。
自體客體(Selfobject)
自體客體是指個體在心理上將他人視為自身的一部分,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求。例如,父母、朋友或治療師可能成為個體自我發展的支持性客體。科胡特提出了三種重要的自體客體功能:
共情(Empathy)
共情是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治療工具。科胡特強調,治療師需要通過共情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幫助患者修復自我結構。
科胡特認為,自體的健康發展需要經歷以下階段:
自體心理學在心理治療中強調以下幾點:
自體心理學對精神分析的貢獻在於:
然而,自體心理學也受到一些批評:
自體心理學為理解自我發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尤其在處理自戀性人格障礙和自我認同問題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共情和自體客體關係,它幫助個體修復自我結構,促進心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