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理論,主要關注個體的自我(self)及其發展。科胡特認為,傳統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過於強調驅力(如性和攻擊性),而忽視了自我在心理健康中的核心作用。
科胡特提出,自我是一個核心的心理結構,其健康發展依賴於早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的互動。他強調,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來自他人的「自體客體」(selfobject)支持,這些自體客體通過提供共情、認可和理想化等功能,幫助個體建立和維持一個穩定的自我。
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包括:
自體心理學對心理治療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治療自戀型人格障礙和其他自我相關障礙方面。它強調治療關係中的共情和非評判性態度,幫助個體修復自我結構中的缺陷,促進心理成長和整合。
科胡特的理論為理解人類心理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擴展了精神分析的套用範圍,使其更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心理治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