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的心理社會理論(Psychosocial Theory)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發展理論,旨在解釋人類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心理與社會發展過程。艾瑞克森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定的心理社會危機或挑戰,這些危機的解決與否會影響個體的自我認同與人格發展。
以下是艾瑞克森提出的八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嬰兒期(0-1歲):信任 vs. 不信任
幼兒期(1-3歲):自主 vs. 羞恥與懷疑
學齡前期(3-6歲):主動 vs. 內疚
學齡期(6-12歲):勤奮 vs. 自卑
青春期(12-18歲):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
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 vs. 孤立
成年中期(40-65歲):生產 vs. 停滯
老年期(65歲以上):自我整合 vs. 絕望
艾瑞克森的理論強調社會互動與文化背景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並認為每個階段的危機都是成長的機會。這一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及社會工作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