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又稱為行為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初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主要關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而非內在的心理狀態。其核心觀點認為,行為是對環境刺激的反應,通過研究這些反應,可以預測和控制行為。
行為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包括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F. Skinner)。華生主張心理學應專注於客觀的行為研究,而斯金納則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強調行為的結果會影響未來的行為。
行為心理學的套用廣泛,尤其在教育、心理治療和動物訓練等領域。例如,通過正強化(獎勵)和負強化(懲罰)來塑造或改變行為。儘管行為心理學在解釋複雜心理現象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其科學性和實用性使其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