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派(Behaviorism),又稱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是20世紀初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強調通過可觀察的行為來研究心理現象,而非依賴主觀的內省或意識分析。行為心理學派的核心觀點是,人類和動物的行為可以通過環境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聯來解釋,而非內在的心理狀態或遺傳因素。
行為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伊萬·巴甫洛夫(Ivan Pavlov)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F. Skinner)。他們的研究和理論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環境決定論: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是由環境中的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係決定的,而非內在的心理過程或遺傳因素。
可觀察的行為:行為心理學派強調研究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而非主觀的意識或情感。
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是通過條件反射和學習形成的。例如,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都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內容。
反對內省法:行為主義者批評傳統心理學依賴內省法(即通過自我觀察來研究心理現象),認為這種方法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通過狗與鈴聲的實驗,巴甫洛夫證明了條件反射的存在,即通過反覆將中性刺激(鈴聲)與非條件刺激(食物)配對,最終使中性刺激引發條件反應(唾液分泌)。
華生的「小艾伯特實驗」:華生通過實驗證明,恐懼等情緒反應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形成。他將小白鼠與巨大的噪音配對,使嬰兒(小艾伯特)對小白鼠產生恐懼。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實驗,證明了行為可以通過獎勵(正強化)或懲罰來塑造。他的理論強調行為的結果對行為的塑造作用。
行為心理學派對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行為治療和行為矯正方面。然而,行為主義也受到批評,尤其是其忽視內在心理過程和人類自由意志的傾向。20世紀中期以後,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行為主義的局限性逐漸顯現,但其核心思想仍在現代心理學中占據重要地位。
總之,行為心理學派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科學化和客觀化的方法,但其過於簡化的觀點也引發了對人類行為複雜性的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