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中的「21天效應」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指的是人們通過持續21天的重複行為,可以形成一個新的習慣。這一理論最早由美國整形外科醫生麥克斯威爾·馬爾茨(Maxwell Maltz)在其1960年出版的《心理控制論》(Psycho-Cybernetics)一書中提出。馬爾茨觀察到,他的病人在接受整形手術後,大約需要21天來適應新的外貌或行為模式。
然而,後續的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時間因人而異,且取決於行為的複雜性、個體的動機以及環境因素。2009年,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一項研究發現,習慣的形成平均需要66天,而不是21天,且時間範圍從18天到254天不等。這表明,21天可能是一個過於簡化的估計,實際所需時間可能更長。
儘管如此,21天效應仍然被廣泛引用,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簡單易記的時間框架,激勵人們通過短期努力來啟動長期的行為改變。在實踐中,21天可以被視為一個初步的目標,幫助個體建立行為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從而為更持久的習慣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