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個體行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其核心觀點認為,行為是可以通過觀察、實驗和分析來理解和預測的,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內在的心理狀態或主觀感受。行為心理學強調外部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關係,並試圖通過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和改變行為。
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 Conditioning)
由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強調通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聯來形成條件反射。例如,狗聽到鈴聲時分泌唾液的反應。
操作性條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會影響未來行為的發生機率。例如,通過獎勵或懲罰來強化或削弱某種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由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強調觀察和模仿他人行為的重要性。例如,兒童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學習社會規範。
行為主義(Behaviorism)
以華生為代表,主張心理學應專注於可觀察的行為,而非內在的心理過程。行為主義認為,所有行為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環境是塑造行為的關鍵因素。
行為心理學在多個領域有廣泛套用,包括:
總之,行為心理學為理解和改變人類行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和實踐工具,但其局限性也促使心理學領域進一步發展出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其他流派,以更全面地解釋人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