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有意,神女無夢」這一典故源自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主要與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賦》有關。這兩篇賦作講述了楚襄王與巫山神女之間的故事,成為後世文學中常用的典故之一。
《高唐賦》: 在《高唐賦》中,宋玉描述了楚襄王遊歷高唐(今湖北境內)時,夢見一位美麗的巫山神女。神女自稱是巫山之女,曾與楚懷王(襄王的父親)有過一段情緣。她與楚懷王在高唐相會,自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形容自己變幻莫測的形象。楚襄王醒來後,對神女心生嚮往,但神女卻未再出現。
《神女賦》: 在《神女賦》中,宋玉進一步描寫了神女的美麗與高貴,以及楚襄王對她的傾慕之情。然而,神女雖然對襄王表現出一定的親近,但最終並未接受他的感情,而是選擇離去。這一情節體現了「襄王有意,神女無夢」的主題,即襄王對神女充滿愛慕,但神女卻對他並無情意。
「襄王有意,神女無夢」常被用來形容單相思或感情不對等的情形。它表達了一種無奈的情感狀態:一方滿懷深情,而另一方卻無動於衷。這一典故在後世文學中廣泛引用,成為表達愛而不得、情難自禁的經典意象。
這一典故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
總之,「襄王有意,神女無夢」不僅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成為中國文化中表達情感不對等、愛而不得的經典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