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主要探討人類對於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內在驅動力。這一需求在心理學研究中被廣泛討論,尤其是在人格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
親和需求指的是個體對於與他人建立親密、友好關係的渴望。這種需求驅使人們尋求社互動動、建立情感連結,並避免孤獨和孤立。親和需求高的人通常更傾向於參與社交活動,並在人際關係中感到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亨利·默里(Henry Murray)在其人格理論中首次提出「親和需求」的概念。他認為,人類的行為受到多種內在需求的驅動,而親和需求是其中之一。默里將親和需求定義為一種渴望與他人建立溫暖、友好關係的動機。
後來,大衛·麥克利蘭德(David McClelland)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並將其應用於動機研究。他認為,親和需求是人類三大基本需求之一,另外兩個是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和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
心理學家開發了多種工具來測量親和需求,例如「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和「人格問卷」。這些工具通過分析個體對特定情境的反應來評估其親和需求的程度。
親和需求是人類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它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情感和人際關係。理解親和需求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並在人際互動中找到平衡。然而,過度追求親和需求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在自我需求與他人需求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