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行為心理學(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門結合心理學與經濟學的學科,主要研究人類在財務決策中的心理偏誤和非理性行為。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會基於最大化自身利益做出決策,但財務行為心理學發現,人類在實際決策中常常受到情緒、認知偏誤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導致非理性的財務行為。
心理偏誤(Cognitive Biases)
情緒影響(Emotional Influences)
市場異常(Market Anomalies)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由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認為人們在面對風險時的決策並非基於絕對收益,而是基於與參考點的相對變化。
投資策略
了解心理偏誤可以幫助投資者制定更理性的策略,例如避免過度交易、分散風險或設定明確的投資目標。
金融產品設計
金融機構可以設計更符合投資者心理需求的產品,例如自動化投資工具(Robo-Advisors)來減少情緒乾擾。
政策制定
政府與監管機構可以通過行為經濟學的洞察,設計更有效的政策,例如「推動理論」(Nudge Theory)來鼓勵儲蓄或減少過度消費。
財務行為心理學揭示了人類在財務決策中的非理性行為,並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工具與方法。通過理解這些心理偏誤,個人和機構可以做出更明智的財務決策,從而改善財務狀況與市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