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保留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由霍布福爾(Stevan E. Hobfoll)於1989年提出,主要探討個體如何獲取、保留和保護其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的流失或威脅如何影響心理健康。該理論認為,資源是個體用來應對壓力和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以下是資源保留理論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資源流失與壓力反應
當個體面臨資源流失(如失去工作、人際關係破裂或經濟困難)時,容易產生壓力反應,進而影響心理健康。資源流失可能導致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甚至引發心理疾病。
資源獲取與心理韌性
資源保留理論強調資源的獲取和累積能夠增強個體的心理韌性。例如,擁有穩定的社會支持、財務安全或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應對壓力,降低心理困擾的風險。
資源威脅與防禦機制
即使資源尚未流失,僅僅是資源受到威脅(如擔心失業或健康問題)也可能引發焦慮和壓力。個體可能會啟動防禦機制,試圖保護現有資源,但這種持續的防禦狀態可能導致心理疲勞或倦怠。
資源投資與心理健康
個體通過投資資源(如時間、精力或金錢)來獲取更多資源,這一行為可能帶來正向的心理效果。例如,參與社交活動或學習新技能可以提升自尊感和幸福感,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資源不平衡與心理困擾
當資源的投入與回報不平衡時,個體可能感到無力或挫敗,進而影響心理健康。例如,過度投入工作卻未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可能導致職業倦怠或情緒耗竭。
總結來說,資源保留理論提供了一個框架,解釋了資源的獲取、保留和流失如何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通過理解這一理論,可以更好地設計乾預措施,幫助個體保護和增強資源,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