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當時人們對心靈現象和超自然現象的興趣逐漸增加。超心理學作為一門正式的研究領域,主要關注那些無法用傳統科學方法解釋的現象,如心靈感應、預知、遙視、靈媒等。
超心理學的起源與以下幾個關鍵事件和人物密切相關:
心靈研究學會(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SPR)
1882年,心靈研究學會在英國倫敦成立,這是超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起點。學會的創始成員包括哲學家、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如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和弗雷德里克·邁爾斯(Frederic Myers)。他們的目標是系統地研究心靈現象,並將其納入科學研究的範疇。
美國心靈研究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ASPR)
1885年,美國心靈研究學會成立,進一步推動了超心理學在美國的發展。該學會的早期研究集中在靈媒、通靈現象和心靈感應等領域。
萊茵實驗(Rhine Experiments)
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萊茵(J.B. Rhine)在杜克大學開展了著名的超心理學實驗。他使用標準化的實驗方法(如齊納卡片)研究心靈感應和預知現象,並將這些現象統稱為「超感官知覺」(ESP)。萊茵的研究為超心理學奠定了科學基礎,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超心理學的學科化
20世紀中期,超心理學逐漸被視為一門正式的學科。1957年,超心理學協會(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A)成立,致力於推動超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化和規範化。1969年,該協會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接納為正式會員,進一步提升了超心理學的學術地位。
超心理學的起源反映了人類對未知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儘管其研究領域充滿爭議,但它為理解人類意識和潛在的心靈能力提供了獨特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