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心理學理論主要關注老年人在心理、情感和社會層面的變化與發展。以下是一些與長者心理學相關的重要理論和概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人的一生可分為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任務。對於長者(65歲以上),這一階段被稱為「自我整合 vs. 絕望」。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活動理論強調,長者在退休後仍需要保持積極的社會參與和活動,以維持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
脫離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脫離理論認為,長者逐漸從社會角色和活動中退出是自然且必要的過程,有助於他們為生命末期做好準備。
連續性理論(Continuity Theory)
連續性理論強調,長者會傾向於保持與過去相似的行為模式、興趣和價值觀。
選擇、最佳化與補償理論(SOC Theory)
由巴爾茨(Baltes)等人提出,該理論認為長者在面對身體和心理能力下降時,會通過以下策略來適應:
社會情感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該理論由蘿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提出,認為長者在意識到時間有限時,會更傾向於追求情感上有意義的關係和體驗,而非追求新知識或社交擴展。
認知老化理論
認知老化理論關注長者認知功能的變化,包括記憶力、注意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下降。
這些理論為理解長者的心理需求、行為模式和社會適應提供了重要框架,同時也為設計針對長者的心理支持和干預措施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