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相學是一種偽科學,起源於18世紀末,由德國醫生弗朗茨·約瑟夫·加爾提出。顱相學家認為,人的心理特質與頭骨的形狀和凹凸有關,通過觸摸頭骨來判斷個體的心理特質強弱。以下是顱相學家常用的判斷方法:
頭骨分區:顱相學家將頭骨劃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對應不同的心理特質,例如智力、道德感、情感、記憶等。他們認為,頭骨某個區域的凸起或凹陷反映了該特質的強弱。
觸診法:通過觸摸受測者的頭骨,顱相學家會記錄每個區域的凹凸情況。如果某個區域凸起明顯,則認為該區域對應的心理特質較強;如果凹陷,則認為該特質較弱。
觀察法:除了觸摸,顱相學家還會觀察頭骨的整體形狀和比例,結合受測者的外貌特徵,推測其心理特質。
經驗判斷:顱相學家通常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案例,對受測者的心理特質進行綜合判斷。
然而,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顱相學缺乏科學依據,頭骨的形狀與心理特質之間並無直接關聯。顱相學更多依賴於主觀臆斷,而非客觀事實。因此,顱相學在現代心理學和醫學領域已被徹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