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鶚對《紅樓夢》的續寫歷來是學術界和讀者爭議的焦點。從文學價值的角度來看,高鶚的續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曹雪芹原著的風格和情節,但在思想深度、人物塑造和藝術表現上,確實與原作存在較大差距。
首先,高鶚的續寫在思想性上顯得較為淺薄。曹雪芹的原著通過對賈府的衰敗和人物命運的描寫,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而高鶚的續寫則更多傾向於團圓和妥協,削弱了原著的悲劇性和批判力度。例如,續寫中賈寶玉最終考中功名、賈府復興的情節,與曹雪芹原著的悲劇基調相悖,顯得較為牽強。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高鶚的續寫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原著中的人物性格複雜、立體,具有鮮明的個性,而續寫中的人物則顯得單薄和僵化。例如,林黛玉在續寫中的形象變得過於柔弱和被動,失去了原著中的靈性與反抗精神。賈寶玉的性格也趨於平庸,缺乏原著中的叛逆與深刻。
最後,在藝術表現上,高鶚的續寫雖然語言流暢,但缺乏原著的詩意與哲理性。曹雪芹的原著通過細膩的描寫和象徵手法,展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美學追求,而續寫則更多停留在情節的推進上,缺乏深層次的藝術感染力。
綜上所述,高鶚的續寫雖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但從整體來看,它未能完全繼承和發揚曹雪芹原著的精神與藝術成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紅樓夢》的敗筆。這也使得後人更加珍視曹雪芹的原著,並不斷探索其未完成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