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架作用(Scaffolding)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起源於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維高斯基認為,學習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而鷹架作用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有經驗的他人(如教師、父母或同儕)透過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引導,幫助學習者逐步掌握新知識或技能。這些支持可能包括提示、示範、問題引導或工具使用等。
隨著學習者的能力提升,這些外部支持會逐漸減少,最終讓學習者能夠獨立完成任務。這種過程類似於建築工人在建造房屋時使用的鷹架,當建築物逐漸成形,鷹架便會被拆除。
鷹架作用的核心在於「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這是指學習者在有協助的情況下能夠達到的能力水平與獨立完成任務時的能力水平之間的差距。透過鷹架作用,學習者能夠跨越這個差距,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在教育實踐中,鷹架作用被廣泛應用於教學設計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能力提供適當的引導,並隨著學生的進步逐步減少支持,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兒童教育,也適用於成人學習和職業培訓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