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豫夢》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典故,源自《莊子·齊物論》。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他的著作《莊子》中包含了許多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用以闡述道家的思想。
在《齊物論》中,莊子通過一個夢境來探討現實與夢境的界限,以及事物之間的相對性。故事講述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翩翩起舞,感覺非常自在和快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子。當他醒來後,他開始思考,到底是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子。這個故事表達了莊子對現實與夢境、主觀與客觀之間界限的模糊性的思考,強調了萬物一體的哲學觀念。
《齊豫夢》這個典故後來被廣泛引用,用來比喻人生如夢,現實與夢境之間的界限模糊,以及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思考。它也成為了中國文學和哲學中一個重要的象徵,啟發了無數後人對生命和宇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