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尤其是巴比倫、希臘和羅馬文化。最早的星座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巴比倫文明,當時人們將天空中的星星劃分為不同的圖案,用於占卜和農業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星座的概念逐漸傳播到希臘和羅馬,並在這些文化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Ptolemy)在公元2世紀編寫的《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系統化地整理了48個星座,這些星座成為西方天文學的基礎。其中,12個位於黃道帶(Zodiac)上的星座被稱為黃道十二宮,它們與太陽在一年中的運行路徑相對應,因此被用來劃分一年中的12個月份。
黃道十二宮的12個星座分別是:
這些星座不僅是天文學的一部分,也在占星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占星學認為,每個人出生時太陽所在的星座會影響其性格和命運。儘管現代科學並不支持占星學的理論,但星座文化仍然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