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Erikson's Psychosocial Theory)是由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一種發展理論,強調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中面臨的心理社會危機及其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該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核心的心理社會衝突,這些衝突的解決與否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
以下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八個心理社會階段:
信任 vs. 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
自主 vs. 羞恥與懷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主動 vs. 內疚(Initiative vs. Guilt)
勤奮 vs. 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
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親密 vs. 孤獨(Intimacy vs. Isolation)
生產 vs. 停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自我整合 vs. 絕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埃里克森的理論強調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並且每個階段的成功與否都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這一理論在教育、心理治療和社會工作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