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望思維(Wishful Thinking)在心理學中指的是人們傾向於相信某件事情是真的,僅僅因為他們希望它是真的。這種思維模式常常出現在人們面對不確定或複雜的情境時,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願望或期望來解讀信息,而不是基於客觀事實或邏輯推理。
願望思維是一種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屬於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的一部分。動機性推理是指人們在處理信息時,會受到自身目標、情感或信念的影響,從而傾向於接受與自己期望一致的結論,而忽視或排斥與之相矛盾的信息。
願望思維的產生與人類的心理需求密切相關。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思維模式有助於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從而減少焦慮和壓力。此外,願望思維也與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相關,即人們相信自己能夠達成目標的能力。通過願望思維,人們可以增強自信,從而更積極地追求目標。
儘管願望思維在某些情況下具有適應性,但它也可能導致錯誤的決策和行為。例如:
總之,願望思維是人類心理中一種常見的現象,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通過增強自我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可以更好地平衡願望與現實,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