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可以大量複製放映,也可以通過電影傳播一些社會娛論,一些社會不良現象。也可以讓我們學習知識,學習歷史文化。 電影也是一種信息傳播方式,通過觀賞電影,可以了解相關歷史、風土人情或者有關知識。

很早就想湊湊這個熱鬧,將十二星座所展現出來的特性與特定電影本身所具有氣質結合在一起。
但在蒐集資料和整理思緒的時候總是無從下手,而且也害怕自己所寫到的星座與影片的聯繫被大家所不齒。我曾在網路上看到過與十二星座相聯繫的情色電影,但說實話,裡面所談到的內容極其無聊,不知道是筆者對電影本身不熟悉還是對十二星座不熟悉,兩者氣質的聯繫牽強得達到讓人髮指的地步,比如他竟然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與牡羊座寫在一起,簡直是對我們可愛天真的小牡羊的侮辱。
還看到一篇將十二星座與大師聯繫起來,但是他的初衷是根據大師的生辰八字來算星盤,並驗證星座特徵是否符合大師電影中所展現的特質。我覺得不同導演所拍攝的電影多少有些風格上的細微差別,因此這種聯繫也有失準確。
因此,這篇跟風之作,我儘量在我有限的觀影經驗中尋找最為恰當的大師級影片與星座相互聯繫,以此略表誠意,也算是對大師作品的尊敬。
牡羊座:開朗、衝動、生命力。
庫斯圖里卡----《黑貓白貓》
費德里科·費里尼----《我記得,想當年》
庫斯圖里卡的《黑貓白貓》中的人物都是熱愛生活的瘋子,他們衝動而果敢,為了幸福可以付出任何代價。儘管費里尼的《我記得,想當年》的結尾有些惆悵,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那個歡樂而衝動的孩子。
金牛座:悶騷、慎重、形式美學
貝拉·塔爾----《撒旦探戈》其實他的影片都差不多
西奧·安哲洛普洛斯----《霧中風景》他的也差不多
無論是《撒旦探戈》還是《鯨魚馬戲團》都是兩個字“悶騷”,超長的鏡頭和滯緩的節奏在他的影片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形式感,而形式感必然導致一種特有的美學價值。
雙子座:敏銳、知識、多元化
阿倫·雷奈----《吸菸不吸菸》
埃里克·侯麥----《四季的故事》
阿倫·雷奈的電影有一種內在的結構主義傾向,加之編劇的強大文學功底和雷奈化結構為神奇的魔力使得《吸菸不吸菸》具有奇妙的多元化特徵。
巨蟹座:謙卑、親近、情感豐富
小津安二郎----《秋刀魚之味》
這個星座選小津最沒爭議,小津在電影中呈現出溫和親近的家庭氛圍,而且《秋刀魚之味》中的父親對待女兒表現出一種特有的母性關懷。當然《晚春》也是如此。
獅子座:驕傲、主導、控制力
黑澤明----《影子武士》
羅伯特·阿爾特曼----《短篇集》
《影子武士》是黑澤明電影的集大成之作,要比《亂》更具控制力,而且黑澤明在這部電影中表現了影子武士捍衛自我尊嚴的傲人氣節。想想《短篇集》中亂七八糟的眾多人物和支離破碎的碎屑情節,知道什麼是控制力了吧。
處女座:純美、聖潔、完美主義
布列松----《聖女貞德受難》
布列松本人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而且他的電影本身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和宗教感。
天秤座:平衡、優雅、八面玲瓏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
維姆·文德斯----《柏林蒼穹下》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幾乎就是“美”的化身,影片晶瑩剔透,充滿魅力。基氏的《三色系列》同樣如此。

天蠍座:神秘、曖昧、性
路易斯·布努艾爾----《白晝美人》
大衛·林奇----《藍絲絨》
“一個希望成為妓女的貴婦的性幻想”,還有比這個故事情節更加天蠍的么?加上布努艾爾慣用的超現實主義手法,使得影片情節,甚至是道具都具有一種神秘的曖昧性。
射手座:自由、熱情、理想主義
佩德羅·阿莫多瓦----《回歸》
弗朗索瓦·特呂弗----《祖與占》
射手座是最難選的,難選在“理想主義”,其實阿莫多瓦也算不上“理想主義”,只不過和“自由與熱情”沾上點邊而已。給火相星座選片最難,因為大師們都喜歡沉悶和悲觀主義一點,阿莫多瓦?看上去沒那么悲觀罷了。影評家說《祖與占》是存在主義影片,存在主義主張“人的自由”,so,它入選了。
摩羯座:刻板、隱忍、堅韌不拔
伯格曼----《呼喊與低語》
安東尼奧尼----《奇遇》
看上去大師們的電影都符合摩羯座的特徵,而這兩位同時升天的藝術家則是大師里的翹楚。《奇遇》的刻板,《呼喊與低語》的隱忍,還有兩位老人生命的堅韌不拔。
水瓶座:先鋒、複雜、反傳統
讓·呂克·戈達爾----《新浪潮》
拉斯·馮·提爾----《狗鎮》 (星座娛樂 /astro/yule/)
說到先鋒,誰能比戈達爾先鋒呢?他不僅僅在《精疲力竭》中先鋒了一把,而是時時刻刻都在先鋒,所以他的電影我總是看不懂。說到反傳統,不知道拉斯算不算,但《狗鎮》的舞台化形式肯定要算了。